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座座跨海大桥如巨龙般腾空而起,连接着一个个城市,编织出一张紧密相连的交通网络,又一条重大跨海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迎来正式通车,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跨海通道建设的新里程碑,更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注入新的活力。
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着广东省珠海市和江门市,从江门台山市赤溪镇黄茅海边向东望去,对岸就是珠海金湾区,在过去,若想抵达对岸,需要北上绕道,先进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再通过崖门大桥跨越崖门水道,最后向南折返,这样的行程不仅耗时费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谋划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江门两地期盼了多年。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这条通道全长约31公里,东接鹤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并与西部沿海高速相交,其中跨海段约14公里,设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两座主桥,其中黄茅海大桥采用三塔斜拉桥设计,通车后将成为世界跨径最大三塔公路斜拉桥。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将极大缩短珠海与江门之间的通行时间,从江门台山市到珠海金湾区的通行时间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这一变化,不仅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更将有力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与创新,工程所在的黄茅海海域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区域之一,加之项目需穿越三条Ⅰ级航道,对通航条件、防撞等级要求极高,建设者们迎难而上,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
为了增强桥梁的整体刚度,黄茅海跨海通道研发了一套三塔斜拉桥静动力综合减振耗能体系及关键装置,通过在中塔增设中央辅助索、中塔纵向布置弹性索、边塔安装液体粘滞阻尼器,以及在墩梁之间设置各向异性摩擦摆减隔震支座,有效提升了桥梁刚度,优化了力学性能。
为了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固与安全,黄茅海跨海通道在主桥及中引桥部分均采用分体式钢箱梁设计,这种超宽分体梁设计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容易出现涡振现象,为此,建设者们联合国内高校开展了近150种主梁断面的气动选型,提出了“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未观测到任何涡振现象的发生,证明了该综合气动措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主塔设计也颇具特色,酷似广州塔“小蛮腰”,引发了广泛关注,黄茅海两座大桥共建有5座主塔,在桥梁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对建筑美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设计不仅让桥梁本身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体现了中国工程师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将与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一网络将极大促进大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尽管投资巨大,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民生影响远超预期,港珠澳大桥已成为大湾区经贸新通道,平均每天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超1.4万台,港澳旅客超600万人次,黄茅海跨海通道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将进一步延伸港珠澳大桥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强化珠江口西岸纵深与深圳、香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轻工及更多类型产业链协同分工或承接转移。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还将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金湾区内,大广海湾经济区则有相当大一部分区域在台山市,金湾区是黄茅海跨海通道东侧的第一落脚点,坐拥千万级机场和亿吨深水良港,是珠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而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规划面积达3240平方公里,但当前土地开发强度不超过10%,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大广海湾经济区可1.5小时直达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为珠江口西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不仅是中国跨海通道建设的新里程碑,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要一环,它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大湾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它也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便捷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期待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正式通车,见证这一重大工程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