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这一便利也伴随着风险,尤其是当未经核实的消息迅速传播时,往往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安徽省肥东县发生的五人因散布地震谣言被依法拘留的事件,再次敲响了网络谣言危害的警钟,提醒我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承担起抵制谣言、维护网络清朗的责任。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发生了一起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发生后,当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经排查确认无人员伤亡、无房屋倒塌等严重情况,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个别网民却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散布地震谣言,引发了社会恐慌。
据肥东县公安局官微“肥东公安”发布的消息,当晚20时16分,陈某通过抖音发布了一段楼房疑似开裂的视频,并转发至微信群,该视频迅速被转发扩散,导致大量群众产生恐慌情绪,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经现场核实,该房屋中间的裂缝实为建筑伸缩缝,与地震无关,陈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
紧接着,余某伟在微信群内编造“肥东有通知晚上十二点还有地震”、“肥东已经在给当地居民打电话”等谣言信息,同样引发了广泛传播和恐慌,余某伟的行为也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处,许某权、吴某和张某利也分别因在微信群或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未经核实的地震谣言信息,被依法行政拘留。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能力,更凸显了其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的严重危害。
1、引发恐慌情绪:地震等自然灾害本身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恐慌和不安,而谣言的加入更是加剧了这种情绪,人们在不确定的信息面前,往往容易失去理性判断,产生过度恐慌和焦虑。
2、扰乱社会秩序:谣言的传播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应急响应的混乱,在地震发生后,如果大量人员因为谣言而盲目逃生或聚集,不仅会增加救援难度,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3、损害政府公信力: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至关重要,谣言的传播会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影响政府决策的执行和效果。
4、侵犯个人权益:谣言往往伴随着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无端指责和诽谤,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针对网络谣言的泛滥成灾,我国法律法规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治理体系。
1、《刑法》相关规定:我国《刑法》第291条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而故意传播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刑事处罚,这一规定为打击网络谣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2、行政处罚:对于尚未构成犯罪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谣言传播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如行政拘留、罚款等。
3、平台责任: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承担着打击谣言的责任,平台应建立健全谣言监测和辟谣机制,及时删除谣言信息并公开辟谣,防止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在打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除了法律手段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1、媒体自律:新闻媒体应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和误解,媒体也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督和曝光力度,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
2、公众教育: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公众的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理性思考、科学判断,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公众也应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3、技术支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和预警,通过技术手段快速识别谣言信息并阻断其传播路径,降低谣言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五人因散布地震谣言被拘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在享受信息自由流通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更应警惕谣言的泛滥成灾,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治理、媒体自律、公众教育和技术支撑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