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平台上频繁出现网友表示自己“又阳了”的消息,伴随着发烧、咳嗽、浑身疼等症状的再次出现,引发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新一轮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出警告,指出夏季新冠感染异常增多的情况值得关注,特别是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已有至少40名运动员感染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病原体,在此背景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就当前新冠疫情的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新冠已呈现阶段性波动的特点。
新冠疫情的阶段性波动
张文宏教授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感染波动都呈现出以半年为一周期的交替现象,并逐渐成为我国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这一观察结果与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4年7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相吻合,数据显示,夏季流感等病毒感染占比下降,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有所上升,占比显著升高,全国范围内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月初的8.9%持续上升至7月22日至28日的18.7%,主要流行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别是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周期性波动的背后原因
张文宏教授进一步解释,新冠疫情的周期性波动特点与毒株变异以及阶段性免疫屏障强度的波动密切相关,他提到,根据对2023年5月、8月和2024年2月起的三次新冠波动流行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毒株的不断变异和免疫屏障的阶段性衰减,新型冠状病毒已经逐渐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类似,成为我国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尽管感染人数有所上升,但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已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具体而言,自6月上旬起,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监测平台逐渐检出了新冠XDV.1和KP.2变异株,其中XDV.1的比例已经逐渐上升至40-50%,这些变异株并未引起重症病例的显著增加,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在7月疫情上升阶段,新增重症病例为203例,相较于今年2月及3月的新增重症感染人数(分别为358例和588例)并未见明显上升,这一数据表明,尽管变异株的出现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但并未对医疗资源和人群健康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
疫情防控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新冠疫情的阶段性波动,张文宏教授强调,国际社会应高度关注夏季新冠感染异常增多的情况,并建议为最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他指出,疫苗接种是构建免疫屏障、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也是应对疫情波动的重要策略。
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疫情波动,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公众健康教育等,针对夏季高温、湿度大等气候特点,还加强了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清洁消毒等工作,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展望未来:与疫情共存的新常态
张文宏教授表示,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和免疫屏障的阶段性衰减,新冠疫情的波动性将成为常态,我们需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学会与疫情共存,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在疫情防控方面,要科学精准地实施防控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张文宏教授也提醒公众不必过度恐慌和焦虑,他指出,虽然疫情波动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和风险,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科学应对、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张文宏教授关于新冠已呈阶段性波动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面对疫情的新挑战和新常态,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科学应对和积极防控,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