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21年东京更有话题度的开幕式出现了。
法国人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做事态度,用4个小时颠覆传统开幕式形式,造出了诸多名场面。
有蓝精灵版酒神在最后的晚餐餐桌上歌唱和平。
有掀起网友书单识别热潮的“法式燃冬”场景——图书馆三人纠缠场面。
也有美到语言无力的部分。
假声男高音歌唱家奥林斯基的演出让无数观众首度get到咏叹调的冲击力。
十位伟大女性雕像从水中缓缓升起,曾经沉默的成就如今都昭告天下。
这届运动会首次达到男女运动员数量相同
以及再创开幕式美感巅峰的银衣女骑士,自塞纳河上飒沓而来。
并在埃菲尔铁塔前展开和平之翼。
因为这些美感差异巨大的场面,网上已经为这届开幕式到底好不好看吵翻天。
氧叔觉得,虽然外景开幕式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白天部分视觉效果略弱,部分环节节奏较慢,少量环节审美比较小众。
总体来说是一届形式新颖、整体感强、审美独特、且放大人文关怀的一场开幕式。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讲一讲,从形式上来说,这届开幕式的美感到底在哪里?
01
表演整体性强
这届开幕式是真正将运动员入场这一环节作为演出的一部分来设计的。
以往传统的开幕式可以分为三段:文艺表演-运动员入场-升旗讲话点火。
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运动员入场很难设计出什么精彩场景,大部分回看的观众都会选择跳过这部分。
于是作为运动会的开幕式,运动员反而被边缘化了。
2004雅典
导演乔利将运动员入场作为演出的主线之一来设计(另一个主线是拿着火炬的跑酷蒙面人),让承载他们的游船沿着塞纳河行驶。
以巴黎圣母院为起点,一路途径圣礼拜堂-新桥-艺术桥-卢浮宫-卡鲁索凯旋门-奥赛博物馆-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大皇宫-荣军院-埃菲尔铁塔,最终抵达特罗卡德罗广场。
演出中的小剧场也都在这些建筑节点上发生
舞台根据运动员视角的变化,变成了流动的、线性的,这也就从演出结构上,为此届主题:奥运更开放(GamesWideOpen)的表达打好基础。
也让观众再也无法忽视运动员的入场。
同时在法语里,塞纳河“Seine”的发音与“Scènes”相同,而后面单词的意思为“舞台”。
音乐剧出身的导演乔利说:“我们寻找任何可能成就奇观的东西,最终勾勒出法国历史,同时也是巴黎特有身份。”
塞纳河岸边的每一个雕像、每一座房屋讲述着交错交织的历史,这构成了充满激情的舞台设计。
托马斯·乔利
“法国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解构和重构的故事,它保持活力,令人着迷。”
最终开放式外景舞台让表演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都得以无限延伸。
通过建筑立体地展示法国历史,也为最后女骑士骑银马飒沓而来这一神级场面创造可能。
很多人认为她代表圣女贞德
外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天气问题,虽然乔利在预案中认为暴雨会带来电影画面式的感觉,只要不是平白的阴天就好。
但事实上画面色彩的敌人——多云阴天和暴雨一起到来了。所以天黑之前,没有灯光辅助的画面看起来有些暗淡,好在道具配色挽回颜面,这个后面说。
另一个是后面游艇送火炬、圣女贞德骑银马、埃尔菲铁塔灯光秀、杜乐丽花园跑步的环节,因为场地大导致时常都有些久。
圣火点燃致敬孟格菲兄弟1783年在杜乐丽花园进行的热气球测试,比飞机首次飞行早了120年
白天的杜乐丽花园
而形式的变化层次并没有支撑起观众的耐心,如果这几部分时长都能缩减大概四分之一,或许更能放大那种目眩神迷的效果。
虽然音乐总监Victor的绝佳审美和精心设计,让整场开幕式变成一个连贯的、令人心潮澎湃的音乐派对,但对于现场听不清也看不清全貌的观众来说,3小时的巴黎大雨依然难捱。
02
举重若轻的叙事态度
乔利把法国人刻入文化DNA的幽默与轻盈感化为舞台基调,将历史轻轻提点,将法式审美狠狠传达。
像巴黎圣母院被烧毁,暂时还未重建完成这么沉重的事,别吵了,巴黎这届开幕式到底好看在哪里?也能在脚手架歌舞的映衬下显得欣欣向荣。
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失窃事件,也安排成是动画萌物小黄人的作为。
电影《神偷奶爸》
最精彩的莫过于《自由引导人民》到玛丽皇后被关在巴黎古监狱里的这段。
让数个玛丽皇后手捧自己被砍下的头颅,高唱“没事哒没事哒”,象征断头之血的红丝带与红烟花从窗户里喷出。
幽默与历史,以小而美的红色烟花形式喷薄而出,给观众留下了轻巧但深刻的美学体验。
同时配乐的是法国重金属乐队Gojira,与传统歌剧《卡门》里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交融。
这份拿自己造梗的俏皮,又认真创造了全新美感的能力,让人对巴黎刮目相看。
俏皮感可以说是法式审美的底色之一,形式上可以言说的有无处不在的小曲线。
你可以在洛可可风格绘画、卡巴莱、康康舞、马戏团、香颂歌曲等艺术形式里感受到这份俏皮的轻盈。
洛可可风格代表作之一《秋千》
体现在这次开幕式上,有LadyGaga卡巴莱演出舞台上的巴黎地铁站入口同款纹样,与大羽毛扇。
有塞纳河上神似法国国花鸢尾花纹样的喷泉设计,有刚才说的烟花释放弧度,有最后埃尔菲铁塔灯光秀里,在塔身上如流星尾巴一样滑动的灯光线条设计。
手机表情里的鸢尾,法国皇室象征之一
作为此次盛会设计基调的字体设计也能体现法式审美里对小曲线的偏爱。
轻盈俏皮也可以体现在剪辑形式上。
如今辐射全球电影语言的好莱坞式快速剪辑(几秒钟切一次画面),其实也是受上世纪20年代“法国印象派”的快剪手法影响(不是莫奈的那个印象派)。
电影《谍影重重》
法国电影至今仍在影响世界,开幕式也用动画形式提到了法国电影从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兄弟到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历程。
其中争议较大的“法式燃冬”情节是在致敬新浪潮大师特吕弗的电影《祖与占》(1962)。《戏梦巴黎》(2003)中也有相似的三人奔跑环节。
03
力挽狂澜的画面色调
历史彩蛋需要理解基础,歌剧审美偏向高雅,流行文化存在观念争议,只有色彩审美毋庸置疑地为此届开幕式力挽狂澜。
镜面金属色、高饱和色彩 粗糙材质作为设计元素贯穿演出,辅助完成塞纳河大舞台的观感完整性。
刚才说了多云阴天的外景让画面暗淡无光,此时更体现出高饱和色彩 粗糙材质这一搭配对画面的拯救作用。
第一抹亮色出现在LadyGaga的卡巴莱表演上,叠加羽毛材质后,明媚的粉色也有饱满质感。
配合哑光金色地面和少量的黑色、墨绿色,让灰暗建筑之上的小舞台有超现实的美感。
之后的玛丽夫人表演也出现了这种上镜配色。曾经流行的克莱因蓝和火龙果色唇泥也都是高饱和色彩 粗糙材质的搭配。
另一个颜色重点是提点灵魂的镜面金属色。
从火炬下半截的材质、舞台背景上金银箔纸创造的多层次效果、重金属乐队的乐器表面材质、火焰钢琴师的服装等等。
都在体现法式审美的轻盈与科技感,也让人想起凡尔赛宫中的镜厅。
1992法国阿尔伯维尔冬运会,一脉相承的银色科技感
当然,注定会刻入人类共同记忆的是最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银色女战士。
很有趣的一点是,如此重要的角色,却从始至终没有露脸。
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级别的icon,没有选择某位著名运动员来扮演,让她蒙面,或许因为这样反而可以代表全体女性吧。
关于开幕式与法式审美的趣味还有很多,有合适机会再聊,让我们一起享受四年一度的人类文明盛会吧!